“一带一路”下的融资模式——刘焕礼



2012年,我开始感受到租赁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新的思想、新的火花、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在与广大同业沟通交流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深入布局和耕耘的行业。



在当下,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咱们租赁行业去思考:

第一,当前科技的变化给金融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有的可能是颠覆性的。一些租赁公司在服务小微企业的时候已经探索出用科技来做风控,科技来打造商业模式。如平安租赁凭借“金融+科技”的战略协同,在行业内率先布局小微金融创新业务,为全国29个省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超百亿元的融资服务,走出了一条小微租赁创新发展之路,真正助力小微企业创造社会价值。


  第二,租赁公司怎么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比如,南航租赁依托股东南方航空的天然优势开展飞机租赁业务。那么,对于每一家租赁公司而言,你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哪里?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是值得每一家租赁公司深入思考的,也是做租赁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前提。


  第三,建议高度关注资产的盘活。融资租赁作为一个重资产和重资金的行业,无论金租还是商租都受监管杠杆率的约束,如果持有的资产仅放在表上,会极大地限制公司的发展空间。因此,资产盘活以及资产的流动化,包括资产交易,是值得探索的道路。


  在发展自己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怎么做好风险的控制。公司风控不到位、大量资产成为不良,不仅侵蚀公司利润,还会加剧公司融资的困难。

  

  


 “一带一路下的融资模式,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介绍。


  

1、“一带一路”是什么?


  首先,“一带一路”是一个理念,也是一个具体的商业模式。其发端于2013年习主席的讲话,且已上升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这对租赁公司来说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一带一路”首先开端于基础设施领域,基础设施的连通离不开资金的融通,离不开法律政策的统一。而这一切的大前提在于共识,没有共识,“一带一路”无法推行下去。


  其次,在“一带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融资机会。德国商业银行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2030年间,45个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发电项目需要11.7万亿美元,交通基础设施7.8万亿美元,电信基础设施2.3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也显示,除中国以外,亚太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每年大约需要6000多亿。可见,“一带一路”融资需求非常巨大。


2、“一带一路”融资现状


  为了推动“一带一路”融资,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2018年3月,沪深交易所推出《关于开展“一带一路”债券试点的通知》,明确相关主体可以通过3种方式在沪深交易所发行“一带一路”债券融资:(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在我们国家的交易所发债;(2)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易所注册发行公司债;(3)境内外企业在交易所发行资金用途用于“一带一路”的公司债权。2018年9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发布,对“一带一路”发债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目前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银行贷款。其中主要是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等;(2)“一带一路”专项基金;(3)“一带一路”专项债券;(4)PPP融资;(5)出口信保;(6)融资租赁;(7)资产证券化等等。


(1)银行贷款。这是目前最主要的融资方式。截至2017年底,中国十家中资银行在26个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分支机构,中资银行共参与了“一带一路”相关项目1700多个,累计发放贷款2000多亿。


(2)丝路基金。2014年12月29日,中国外汇储备、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规模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首期资本金100亿美元。截至2018年8月底,丝路基金已签约25个项目,承诺投资额超过82亿美元,实际出资额超过68亿美元。丝路基金作为国家级的政策基金,已经覆盖了中东欧、南亚、中亚、西亚、北非等“一带一路”的主要区域。


(3)专项债券。截至2018年8月,已有七家境内外企业发行“一带一路”债券的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或沪深交易所的无异议函,拟发行金额合计500亿元。其中四家境内外企业已发行35亿元“一带一路”债券。


(4)PPP融资。截至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PPP项目,总共有约900个,总投资5000多亿美元。PPP项目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融资方式。但是它的运营、规范以及退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在国内这些问题都值得去解决。


(5)进出口信保。截至2018年8月底,中国信保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累计有6432亿美元,承保项目将近2000个,涉及各种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在“一带一路”融资方式里面不可缺的一环。


(6)融资租赁。“一带一路”开端于基础设施的连通,包括信息、电信、装备,功能机械的装备等等,都是融资租赁可以介入的点。因此有些融资租赁公司基于自己的资源禀赋,可以考虑在“一带一路”上的融资机会。


(7)资产证券化。ABS在国内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两个市场,一个是银行间市场,一个是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金额38000多亿,交易所市场的发行金额大概22000多亿。但ABS从2015年才开始步入真正发展阶段,到今天也就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从2005年,2006年,到2014年,总额都比较有限,交易所市场大概300亿左右,银行间市场也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中断,到2012年开始重启,也只批了500亿的额度。


(8)租赁资产证券化。证券化对于支持“一带一路”有一些突破,但是从规模,从它所起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证券化本身在国内也是刚刚起步的品种,用于“一带一路”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


3、“一带一路”融资的特点及难点


  “一带一路”融资的特点:

  (1)中资机构是主导力量。“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发起,因此中资机构也成为“一带一路”融资的主导力量,国际机构如亚投行和金砖国家银行等,也都有中资机构的身影。


  (2)国有企业积极参与。从规模以及信用抗风险能力来说,国企都高于民企。在中国,国企、央企承担首要执行国家政策的功能,如中铁、中国建筑等都承接了金租、商租或者电力、电信等重要的大型项目,作为国有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跨境并购成为主要方式。2014-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金额从22亿美元增到了97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和日本,成为主要的并购方。


  (4)“一带一路”的融资工具不断创新。由原先的银行贷款到设立资金,到发各种债务基本工具,优先股、证券化、保险计划等等,融资工具也是不断的创新。


  (5)融资租赁模式更趋多元化,从跨国的支持性金融体系到开发性金融机构,到商业银行、信贷到PPP,到主权资金,各种政府的债券,以及公司债券等等,融资方式也趋于多元化。


“一带一路”融资的挑战和问题有哪些?


  (1)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一涉及到跨境,信用风险的规避尤其重要。2013年以来37%的中国对外投资流向评级为BA1或以下的“一带一路”国家,40%的投资流向非投资级别类成员国,也就是我们“一带一路”上的这些兄弟们,他们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所以信用风险比较高。


  (2)国际投融资合作机制非常不健全。“一带一路”共涉及六大经济走廊,但有些线路是不通的。由于法律体制不同、宗教不同,以及地缘政治等等,使得真正打通这些线路非常困难,因此很难建立起有共识的国际投融资合作机制。


  (3)缺乏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租赁公司要参与“一带一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也要会算账,比如基础设施这一块,“一带一路”的收益来源是政府付费、消费者付费、或者是设计开发带来的增值?在沿线很多低收入国家,政府和消费都是家底比较薄,或者基础设施长期由政府包办、征收,所以这一块的引领模式还不太稳定。


  (4)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程度比较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可能存在很多的不成熟地方。


  (5)地缘政治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地缘政治敏感地带,往往成为大国角力的焦点。


4、“一带一路”未来融资展望


  1、原则:(1)打造命运共同体;(2)拓展融资服务的内容,开展国际并购贷款、工程项目贷款和国际保障等创新性金融业务、金融机制;(3)加强政府的协同,投融资合作可以作为战略对话的一个重要议题;(4)创新盈利模式,形成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减轻外国政府的债务责任和债务风险;(5)改变传统的工程承包思维模式,结合中国“走出去”战略投资的优势,引导承包商及其关联企业参与项目的投资和运营。


  2、跨境证券化。跨境证券化的挑战在于:(1)汇率;(2)证券化的跨境产品登记托管问题;(3)法律、会计和税收的统一;(4)监管协调。国内尚且存在监管的分割,跨境的证券化监管协调就更是一个问题。自贸区是否可以争取一些资产证券化的先行先试政策。


  3、跨境融资租赁。目前来看在基础设施这一块机会比较大,如以飞机、船舶,重大装备,智能化制造设备为主的基础资产大类。当然其中面临的挑战也很多,比如资本金实力、专业人才、产品、跨境中介支持服务,都值得去探讨。

  4、绿色金融。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主席明确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193个国家于2015年9月的联合国峰会上共同签署的,计划到2030年实现17个在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注:本文整理自11月14日,由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在广州主办的“一带一路”与融资租赁发展论坛,特邀嘉宾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特聘专家、天风证券总裁助理刘焕礼,关于“一带一路”下融资模式的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