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整理自11月14日,由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在广州主办的“一带一路”与融资租赁发展论坛,特邀嘉宾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会长杨钢关于融资租赁助力“一带一路”,跨境与本地经营的主旨演讲,演讲内容由浙江汇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雄伟代发言。
“一带一路“是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助力”一带一路“是融资租赁业的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融资租赁企业日渐壮大,跨国经营已成为必然,沿着”一带一路”发展方向走出去也是中国融资租赁企业的历史机遇,推进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国际化,同样是中国融资租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谈融资租赁与一带一路,也就是谈融资租赁在“一带一路”进程中的作用和如何持久发挥作用。融资租赁在一带一路的作用到底如何发挥?我认为还是要从融资租赁的基本功能开始思考。通常讲融资租赁的融资融物功能,在一带一路中如何发挥,就是融资租赁业面对的一个持续的话题。
跨境经营中的融资和融物需求不是新的需求,早期的基本模式就是融资租赁企业在国外承包项目的中资企业合作,为中资企业承包项目中的资金和设备需求,提供融资租赁服务。这样的模式简单但是不持久,因为涉及的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标的物风险等等都不是融资租赁公司擅长解决的,因此一直存在的简单办法就是由承包企业承担,虽然我们知道承包企业也不擅长管理这些风险,但是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最后各项风险就都成为承包企业的风险。这样的融资租赁解决方案明显带有很大的缺陷,可复制性差。即便利用特别地区的SPV等,在交易结构方面有所改善,但是实质性的还是应该提高中国融资租赁公司跨国经营的能力,加强跨国经营中的风险管理能力。
外国公司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进行“跨国经营”时,包括融资租赁在内的多种金融活动,也是随着跨国经营的拓展而发展的,回顾一下跨国租赁公司在中国的历程可能会对我们走出去有一些启发。我国融资租赁的引进是国外租赁公司的跨国发展的一个结果,从早期的跨境直接交易或中外合资外资主导,类国际贸易一样的交易,通过外币交易管理汇率风险,通过政府担保管理信用风险等等,到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资实现完全的本地经营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早期的“跨国经营”理念由于缺乏本地管理而必然造成的“非可持续性”业务,也恰恰是中国融资租赁90年代发展停滞的起因之一。以最早批准成立外资独资融资租赁公司的2004年为标志,“跨国租赁公司”的中国本土化经营开始了。但随着2007年资本实力雄厚的金融租赁公司的出现,和2012年后大批经营灵活和日益强大的中国本土融资租赁公司,对于“跨国经营“的外国租赁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终于我们看到有跨国租赁公司的退出中国市场的现象,这是竞争领域可以理解的结果。
从与本土跨国企业共同开拓国外市场,到建立合资公司,到建立独资公司,到发展势头减缓,反应了一个有趣的周期。当然中国市场和中国本土租赁企业的独特性而导致,今天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状态不能代表中国租赁公司走出去的必然经历。但无论如何,管理境外所在国的独特风险是融资租赁公司走出去的核心能力,中国融资租赁企业的走出去也必将经历”跨境交易“到”本土经营“的阶段。
中国融资租赁公司走出去还任重道远,适应本地监管和培养和挽留国际管理人才也将是持续的挑战。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配合,助力实体企业走出,补充金融服务手段,融资租赁将成为重要的工具,这要求中国融资租赁企业切实实现”国际本土化“,要实现业务开拓和风险管理本土化,人才管理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