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与一位同业朋友聊天时,她曾与我抱怨:我们公司就是总裁说了算,一个项目正在走审批流程,总裁一句话说“放款”,我们就只能先放款,后补流程。我惊讶于这样的经营机构,也庆幸到目前为止,并未遇到过这样的无理事件。
在实际经营中,由于业绩考核的压力,经营层虽然口口声声说如何重视风险,但实际上对风险的理解并不够透彻。风险的发生是一个概率事件,而资产规模及收益的实现却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在绩效考核这座大山的压力下,许多职业经理人选择了先实现看得见的目标,对于虚无缥缈的概率存在着一份侥幸心理。
近十年,融资租赁行业发展异常迅速。银行系金租公司、有一定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开业后,首先需要实现的是规模。需要与股东相匹配的规模,需要实现对股东承诺的规模,需要立足行业翘楚的规模,更需要规模来降低日益爆发的不良资产的比例。因此,“先发展、再调整”,“先解决吃饭问题,后考虑长远发展”就成了新开业融资租赁公司必喊的口号。而这些口号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所谓的“规模”。以上口号有问题吗?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
“先发展、后调整”,意思或许是在成立初期,可以先将完成投放规模或利润规模的指标摆在第一位,而资产质量可以次之。当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有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及结构调整空间。而后期的战略规划,也需要在前期的业务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出来。
但是在现实中,新设公司随着经营时间的增长,大多数公司仍旧迷茫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先发展、后调整”的公司,后期将不断做大资产规模以掩盖日益高升的不良率。正如一位朋友曾跟我说他们的经营理念为“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以收益覆盖风险”。并跟我解释这个理念的原有想法是可以适度降低部分高收益项目的风险容忍度,即在开展的业务中,允许30%的项目有更高的风险容忍度,但这类项目必须有更高的收益,这样即使项目出现风险,可以通过其他70%项目的收益来弥补这30%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如何去把握30%这类项目的度?风险的底线向来只有一条线。所谓的风险定价,本身债项评级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就存在疑问。如果不设置统一的底线标准,只用收益去约束风险,将导致所有项目的风险标准全部都按照30%的风险审查标准执行,因此,实际的风险根本无法用收益来弥补。而最终不良率的比例将逼迫经营机构不断地做大资产规模,大量的低效资产(不良资产)无法得到有效的处置。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或许适用于股权投资,但并不特别适用于融资租赁业务中,再高的收益都有一个限度,何况我们进行的债权业务,收益永远是固定的,但风险隐患却无处不在。
“先解决吃饭问题,后考虑长远发展”的意思大概是,公司成立之初,可以先不那么重视战略发展方向,先形成一定规模的资产,在投放中寻求机会,找到公司战略目标及发展之路。
发展到一定体量的融资租赁公司,不知道又有哪家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商业模式。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形势的变化,致使租赁公司往往还没有选择好所谓的发展方向,还没有研究透创新的模式,风向标又发生了变化。只能在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经济环境及市场情况中调整政策、调整方向,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每年都疲于奔命在完成当年指标的小目标和超额完成当年指标的大目标的路上,而所谓的战略发展方向永远停留在讨论或者试行阶段。
本人认为,这两种做法或许在经济上行期存在一定的适用性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货币的印发,杠杆比例不断提高,可以暂时掩盖资产质量隐患的问题。但将规模的持续增长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罔顾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公司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终将无法建立。从目前的情况看,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开始,至现在国内提出的“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时,不知有哪家租赁公司摆脱了疲于维护资产规模增长和稳定不良率指标的命运,而也没有听说哪家金融机构主动调整了规模增长的战略,进行了资产收缩调整。
当我们被眼前的绩效指标绑架时,怎么会有机会选择未来的发展之路?如果要在迷雾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我们又需要怎么做?
本人认为,企业在不同的阶段,要做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对于新设立的公司来说,虽然是轻装上阵,没有历史的包袱,但风险线条和业务线条还处在一个磨合期,业务线条并不了解公司风险偏好,因此上报项目良莠不齐。在双方还未适应对方之前,盲目设定较高的投放规模,只会加剧双方的矛盾,或者让风险底线一再降低,从而走上做规模的老路。因此,新公司成立之初不要一味地将投放规模作为考核指标,在实现业绩的同时,要将战略目标中的规划同步抓起来,并将实现战略规划一并纳入绩效管理之中。
而对于已经开展业务的公司来说,最先调整的应该是考核指标。指标的制定需要根据大环境情况及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要好高骛远,并调整考核权重比重;第二,需要对企业自身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发现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优势为核心去考虑发展规划问题,务必将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创新也要依赖于优势。积极面对劣势并根据确定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劣势问题;第三,贵在实践和持之以恒。任何目标不要只停留在纸上,或者用于应付股东及管理部门地监督与检查,需要强有力地执行力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同样,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勇于解决问题,并坚持不懈地实践。第四,认清问题所在,及时收手。当选择的方向遇到不可抗力或者国家政策调整时,要勇于面对错误,果敢下定决策,减少损失。
市场竞争激烈,银行的日子都备受煎熬,融资租赁公司在没有特别的客户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的背景下,要发展业务,要持续稳健经营,就必定要有不同于其它企业的创新和专业。目前,有的租赁公司将自己定位为平台化经营,最好是轻资产经营,常规理解就是掮客服务;有的租赁公司选择了重点的行业发展,认为这就是专业化,但客户群体的增加是否能代表客户忠诚度的提升?有的租赁公司选择了对经济环境影响较小的弱周期行业,然后开展经营性租赁。这些选择是否能成功,时间会给予答案。战略方向的选择本身就需要不断的更新、调整,商业模式也是在持续的实践中的形成。只要不断探索,坚持不懈。总能在实现小目标的同时,找到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