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中国融资租赁业将走向何处(下篇)

六、融资租赁业再次腾飞需要度过的难关



租赁行业要再次腾飞,不会一蹴而就。还想“急功近利短平快”,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已经没这个机会了。要想成功,还要翻过几道山,越过几道坎。


 1、严管适应关


  融资租赁业由中外合资资融资租赁公司(简称:外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组成。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由国务院主管外贸的职能部门审批,因缺乏金融监管意识和能力,重点主要放在了外贸和外资的准入审批。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外贸、外资审批权相继取消,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虽然保留了过去的审批制,但在业务监管上几乎是空白。后期虽然加强了监管意识,出台了一些监管政策。但监管效率和力度依然不能应对金融方面的风险。就算有几条监管措施,也是难以奏效。因此租赁公司长期处在非常宽松的经营环境中运行。


  监管转制后,融资租赁业监管环境由放任转为严管,反差极大。企业在此环境下开展业务,既不能太保守,又不敢太放任,需要经过一段磨合期相互适应。


 2、封城隔离关


  新冠肺炎属于冠状病毒,理论上没有疫苗和特效药。最好的办法就是隔离。但隔离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恐惧和整个经济的停滞。一切都暂停,让位于隔离。


  疫情来了可不管种族、不管意识形态。人类要活下来,全靠自己的自律。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理由让你辩白,疫情进入“战时状态”就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封城”就是就是消灭病毒最原始、最有效的措施。为此国家不惜一切代价,中断民生以外的经济活动来抗争病毒。


  现今国内疫情基本被控制下来,但抗疫远没结束。局部地区不断出现拉锯现象。为防前功尽弃,巩固抗疫成果,复工复产节奏有可能放慢。这种情形下,租赁公司需适应等待中复苏。就算“复工”也只能整理内部,催缴租金。要想“复产”还受外部环境制约。


3、内外交困关


  融资租赁行业的复工复产没想象的那么快。这是外患和内困造成。内困是指租赁公司的整顿需要时间,整顿没结束前租赁公司经营方向没明确,外界对租赁业的健康发展抱迟疑态度,新的租赁业务很难开展。


  外部环境可能对租赁公司的影响更大,有些是自己所不能左右的。一是随着外部格局的改变,对融资租赁的市场需求有什么改变难以预测。二是世界格局的改变对中国的经济格局有什么改变还是不得而知。目前这些不定式,正在演变和进化中。疫情没有缓解之前还看不见格局重建的初形。


  租赁公司难的就是如何高山远瞩地预测未来,现在就准备出发路。


4、摆脱滞后效应关


  有些事说停就停,不一定能说起就起。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必须全球一盘棋。如今中国的抗疫战争即将结束,但全球的抗疫还在紧张地进行中。国外疫情不好转,经济暂停现象不可能全面恢复。尤其是服务贸易比重大的国家,已经等不及疫情的好转开始复工复产。但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消费需求不足,复产也不容乐观。


  乐观地看中国经济全面恢复至少也得一年以上。悲观地看还需二、三年甚至更多。加上疫中、疫后世界格局重建,一些外资制造业要么回归本国,要么出走他国,制造业格局也会从新分布。这种情况加大了中国制造业复工复产的难度,导致企业对新的投资欲望不高,从而增加了租赁公司转型开拓市场的难度和拖延复工复产的进度。


5、资金链断裂关


  强监管政策提高了社会对融资租赁业的警觉,外部资金供应方的的资金开始收紧,租赁公司融资难逐渐显露。在租赁公司整顿结束前,出资人会把钱口袋捂的更紧。


  经济不好,资金紧张,加大租赁公司收回租金的难度。资金回笼受阻,业务开拓受困,这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给租赁公司的经营造成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经济停滞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可抗力的损失。制造业复工复产可以等待时机,但金融业的资金是有时间价值,随时间而增加的债务可不会等待。由此会给不断增大负债企业的偿债压力。如果租赁公司为了强开业务,给严重拖欠资金的企业提供再“贷款”那就是找死。


  如何分辨适合融资租赁的企业,开发出资金安全的租赁市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回归“类信贷”市场比回归“服务制造业”更难。


 6、不离不弃信心关


  一直喊要回归本源的融资租赁业,本源尚未找到,却在这次疫情中被撞击的一地鸡毛。行业在无奈中夹杂许多迷茫:道路很曲折,可前途在哪?

  或许你可以认为租赁行业不行了,要跳槽到别的产业。当全社会经济处于停滞,或缓慢恢复,或在寻找出路时,你又能跳到哪去?


  笔者不相信看不到未来利益的人会对自己所在产业“不离不弃”。现实是在你要跳到一个不熟悉,看不到前景了领域,还不如留下了在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生路。不离弃有时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责任和求生欲望。“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7、中国融资渠道多元化,给融资租赁复苏带来压力


  融资租赁在国外之所以发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府给融资租赁的政策让其在经济领域里有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中国融资租赁在制造业中的市场渗透率长期不高,这不全是融资租赁业的问题。自从资本对实体经济开放后,许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通过资产市场来完成。用那种方式融资,不仅不需要还款,设备的所有权在自己手中掌握,股权在资本市场上还可以再融资。


  这显示了融资租赁虽然市场渗透率不高,但制造业并没有因此缺乏资金。反而因资本市场提供充裕的资金,促进了企业发展,甚至到了生产过剩,竞争过度的程度。这对于融资租赁的市场也造成一定冲击。未来资本市场越完善,企业对融资性质的租赁需求会越来越小。


  这次疫情对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有冲击,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是否会转到租赁融资方面来,还需业界在这次格局重塑的时候努力开拓市场。



七、融资租赁业重启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



  重塑融资租赁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四大基本功。


 1、怎么看


  融资租赁业要再次崛起,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1)对疫情的看法


  随着夏季来临,疫情并没有因气温升高而消失。新冠病毒依然在世界各个角落流行,没有明显的减缓迹象。为此世卫组织建议:各国需携手应对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


  中国抗疫采取绝对封闭的灭菌方式。外国抗疫多采取群体免疫与病毒共存方式。虽然他们现在也开始向封闭方式转变,但在经济下行和要求自由的呼声下“复工复产”与新冠病毒共存,已是他们的常态。中国以“不与病毒共存”的方式同国外“与病毒共存”国在“复工复产”上竞争。世界经济格局或许因此改变。


  目前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至少领先国外一个月。有些领域已经满血复活,为全世界各国提供急需的物资。


  中国融资租赁业目前还需以此节奏,先从服务产品内销的制造企业为落脚点,逐步向服务外贸制造企业扩大。


(2)对强监管的看法


  对融资租赁的强监管,不能总从不好的方向看。“有狼存在的地方,羊群活的更健康”应把监管部门视为医生治病救人。积极配合大夫治疗,才能早日恢复健康。事实上行业组织与监管部门关系融洽,一直在良性的沟通中,不用担心监管过度的问题。


(3)对未来市场的看法


  中国的制造业以从制造弱国向制造大国转变。后来发现,只是在中低端制造业发展不能成为制造强国,还需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本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使我们又重新思考——既要成为制造大国,又要成为制造强国,一个都不能少。


  融资租赁服务制造业是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最容易渗入的市场。应积极参与高端制造业的建设。对中低端制造业也不是全盘接受。对于要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效率产业,人员密集型产业,产能饱和过剩产业,不是产业链上必要的产业,都是融资租赁业重启时要规避的领域。


  对于涉及改变租赁物的租赁创新,如:不动产租赁、生物资产租赁、无形资产租赁,还是以慎重为好。因为新版《租赁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不包括它们,恐会出现税收不公、司法不支持的问题。


 2、怎么想


  这是一个方法论的议题。处理事务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恐怕事倍功半甚至做无用功。面对融资租赁业的重建,用何种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融资租赁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融资租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赢是租赁公司必备的基本功。融资租赁行业也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产业。创新不是狂想、乱想,更不是悲观煽情。对于融资租赁本源,我们需要执着地守护。但在运作这个产业时,需要有更加科学、健康、灵活的思维方式。


  融资租赁是门科学,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技巧。这种思维方式包括:市场经济思维、计划经济思维、形象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否定之否定(反证)思维等多维度、综合的思维方式。它们不是独立存在或相互矛盾,需要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结合现实问题选择性混用。以此处理复杂的矛盾问题。


  租赁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风险控制体系,资产管理的过程都离不开正确思维。


  技术技巧就是实践经验,只有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


 3、怎么做


  (1)回归路上练好直租基本功


  融资租赁企业在贸易的基础上开展直租业务本不是什么难事,为何现在回归那么难?主要原因是“重金融轻贸易”的意识作祟。许多风险问题都出在贸易环节。如“回租”交易缺少租赁物的法律“交付”环节。


  融资租赁公司若真要服务制造业,直租业务就是基本功。如何用别人的钱赚自己的钱,如何在整合社会资源中把租赁结构设计的利润最大,风险最小;如何规避贸易环节中的风险;如何甄别真假科技项目,规避技术更新过快的风险;如何创造的租赁资产能在资本市场得到青睐,这些都是经过在直租业务上磨练,才能体验出来。


  (2)沟通艺术


  融资租赁的运作是一门语言艺术。要想成功开辟市场,除了有正确的观念外,还需要“布道”似的把融资租赁对潜在承租人的好处让他们知了。因此租赁人才需要具备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的沟通能力。


(3)团队协作


  融资租赁是涉及多学科的边缘产业,世上“人无完人”,要想找到全才几乎不可能。因此要靠一个全才的精英团队团结协作,加上合理的用人机制,才能发挥融资租赁的长处,开拓租赁市场。


(4)结构设计


  融资租赁的秘诀就是整合社会资源:别人的痛点,能用我们的优势化解就是我们的利润增长点;别人控制风险能力,能整合到我们的资源上就是我们的增信点。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用各种资源,通过结构设计扬长避短,提高资产的增信和融资能力。我们的租赁产品不是双赢结构,而是多赢结构,凡是参与者都要赢。只不过赢多者要相应承担更多风险。


  综合上述情况看,只会做“类信贷”的租赁人才干不了这个行当的。


4、怎么管


  融资租赁从事的是风险业务,靠的是从控制风险中赚钱。对租赁资产的管控,是每个融资租赁公司必备的基本功。这不仅是我们的饭碗,还要取信与资产资产的出资人(结构融资),取信于同行(资产转让),取信于行业监管。


  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资产管理,不是把其做成租赁公司的融资工具。而是要对租赁资产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管。这涉及到融资租赁专业的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和风险控制。


  在租赁产品设计上尽量利用租赁技术从产品结构设计上就规避风险。对于不可避免风险事先要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措施。事后还要有“亡羊补牢”的决心、预案和实际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里提到“决心”是因为金融业务不容出现纰漏,一旦发现立即纠正处理,否则像“融化的冰棍”很快就会扩大成不可逆的损失。而企业当事人或负责人往往怕影响对外形象和“官位”,出现问题总想隐瞒,最终导致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指引》要求“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融资租赁公司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区金融主管部门报告,相关区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进行应急处置,并在2小时内向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报告”说明了金融风险防控的时间性和紧迫性。


  融资租赁风险防范是需要时刻高度关注度的业务,仅靠人是难以完成,需要借助计算机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自动预警、报警系统。更重要的是出现险情时的预案和公关。这些是必要的基础建设,其重要性大于融资租赁的市场开拓。



八、展观整顿后的融资租赁企业

  融资租赁公司查看潜在承租企业时,知道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预测未来。对自己也应该是这样。


  1、全监管时代到来


  从企业到监管部门,都对融资租赁这种金融与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偏重金融一端。既然这样,经过整顿后,国家对融资租赁企业采取“放任性”监管时代一去不复返。


  融资租赁业和金融租赁业的监管虽然不同,但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同工”下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影响也是相同的。严监管应对金融业内所有企业适用。


  毕竟出现金融风险问题的不仅是“类金融”企业,最近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出现问题(中银的原油保、中信银行的信息外泄、6家国字头银行因违规操作被银保监会重罚)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的危害也不能小看觑。


  相信未来监管部门对融资租赁企业监管的部分成熟经验,也会移植到对金融租赁业的监管之中,反之亦然。监管部门对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管将会趋同,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更加完善,届时“同工不同管”现象将会消失。


 2、精简机构已成必然


  大潮退去,露出的只有磐石。从世界经验看,融资租赁行业都有一个由少到大,由多到精的发展过程。相信中国的融资租赁业也会走如此发展过程。因此看到行业减员不需担忧。被裁企业有的被监管部门请出去,有的企业自己支持不下主动退出。业界经过这次强监管的磨练,将更加精炼、更加健康。


  融资租赁涉及金融、贸易、会计、税务、企业管理、所服务产业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多领域边的缘学科,业务开拓上要有投行思维的头脑。因此说融资租赁绝对是一个精英集中的产业,是小众产业。除非像厂商那样有一张庞大的营销网络,或像银行那样有充裕的资金来源和庞大的营业厅。否则没有雄厚的资源难以支撑起这片天。


  中国的万家融资租赁企业,经过这次整顿后,能保留3千家足矣。其中精干企业只要有200家,就能支撑起全行业。


  在制造业逐渐消失的国家或地区,有的租赁公司数量屈指可数,有的干脆萎缩消失,有的蜕变成信贷公司。在融资租赁业发达国家或地区都这样,我们又何况不会如此?


3、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租赁销售服务是回归本源的捷径


  因融资租赁业的厂商租赁企业绝对数量比金融租赁业多,用融资租赁方式开展信用销售自家产品是他们的本分。在直租业务上他们所占比重要大一些,合同数量要多一些。在回归服务制造业的本源上,厂商租赁公司难度比金融租赁业小很多。


  从另一方面看,融资租赁企业全面被监管后,准入门槛很高。这样会影响中小制造企业设立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但也这正好给大型融资租赁公司的转型服务制造业创造机会,渗入中小企业的信用销售市场。以补开展直租业务不足的短板。


  最后希望业界面对艰难困境,通过整顿能正本清源,脱胎换骨后,健康并可持续发展。